ilab里的校风学风 | 我想听听你们课题组的故事
复旦大学秉承立德育人的理念,树立了“文明、健康、团结、奋发”的校风,各个院系都有着众多导学关系和谐、科研学风优良的导学团队,他们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,今天,就让我们走近身边的三个导学团队,听一听他们背后的故事:
坚持“又红又专、全面发展”培养理念
材料科学系腐蚀实验室
材料科学系腐蚀实验室成立于1998年,主要研究方向为不锈钢腐蚀评价技术与工业应用。学科带头人李劲教授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、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副主任。实验室主任蒋益明教授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,材料科学系副系主任,实验室目前共21名学生。
凝聚——在为国服务的旗帜下
不锈钢是工业和国防装备的“大宗基础材料”,与“一带一路”、“中国制造2025”等国家战略密切相关。腐蚀实验室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为国家服务的导向,致力于建设国家急需的不锈钢腐蚀工业评价方法库和数据库。一大批优秀青年学生在国家战略的感召下,选择加入金属腐蚀相关的技术攻关中。他们建立了包括40余种工业评价技术的国内最完整方法库,成为宝钢集团腐蚀研究第一外协单位。他们历时6年,与宝钢合作完成了不锈钢腐蚀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人完成的ISO标准。
培养—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
实验室坚持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培养学生。同学们走出校园、深入一线,足迹遍布宝钢集团、上海石化、上汽集团、上海电气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、国家超声速飞行器工程中心、文昌卫星发射基地、大亚湾核电站、上海医疗器械厂、上海港口局、国家腐蚀控制工程中心、中船重工等国家重点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,直接参加相关课题研究。
引领——在双肩挑的思想政治工作中
截至目前,实验室已陆续产生了五位辅导员和八位党支部书记。他们政治立场坚定,工作踏实勤恳,有创造性,成绩斐然。韩冬、吴瑕玉、王家明、杨媛媛四位都是校十佳辅导员。不少学生既有扎实专业知识,又有强烈社会责任感,主动结合时政热点在网络上撰写科普文章,答疑解惑。特稿《纪念路火灾之后》被上海市公安局、上海团市委等多家官方微博转载。《今天,你用不锈钢水壶了吗》、《中环高架为什么会受损严重》对谣言及时澄清,受到广泛好评。
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、精益求精的科研作风
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气溶胶化学实验室
由陈建民教授创建的大气气溶胶化学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,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化学、大气化学、环境健康、生物质能源与利用等领域。目前,该课题组有教授1人、青年研究员1人、高级工程师1人、科研助理2人,博士后3人,博士研究生9人,硕士研究生5人。累计培养研究生75名。
开拓严谨的科研作风
陈建民教授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研作风,在他的指导下,课题组共计发表250余篇学术论文,包括Chem. Rev.、JACS、ES&T、ACP等SCI论文210余篇,被引用3600余次, H-index 33。陈建民教授亦荣获法国棕榈叶教育骑士勋章,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6项。
让科技之光照亮生活
实验室始终坚持科学研究要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,多年来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,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、人体健康、实验设备研发等领域。课题组共发表并授权20余项发明专利,其中半数以上投入实际生产应用。2013年课题组研发出新型PM2.5口罩以及评价口罩过滤效率的装置,申请并授权了多国家发明专利, ,并实现生产,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,相关新闻信息多次登上宣传媒体的版面。
培养我国环保事业科研人才
实验室自创建以来,为国家环保事业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。在60多名已毕业研究生中,超过1/3去到了环境类科研院所,超过半数去到了环境化工类企事业单位。其中包括在各科研院所、研究机构的研究员/教授共7人,高级工程师共5人。毕业于该课题组的王琳教授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,及上海市浦江学者计划,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资助,入选环保部首批“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”。
国际视野与责任意识并重
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深空通信与光信息传输实验室
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深空通信与光信息传输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,主要研究可见光通信相关的最前沿技术,是国内研究此项技术的少数机构之一。以迟楠教授为主的深空通信与光信息传输实验室有“千人计划”特聘教授1人,目前共18名学生,累计已培养学生21人。实验室在高速LED可见光通信的研究上,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
聚焦科学前沿,争创世界一流
实验室深入开展前沿探索性研究,已完成总传输速率为1Gb/s双向离线传输实验的和速率为4.22Gb/s的单向离线传输实验。实验室在可见光通信方面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,包括中央电视台、上海东方台、凤凰卫视、英国BBC电台等在内的20余家国内外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。
实验室网址:http://favor.fudan.edu.cn/
培育青年才俊,注重责任引领
实验室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, 9年来坚持每年选派学生到美国、英国、丹麦、香港等学校访学。在读期间,实验室每一位研究生都有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或访学的交流机会。自2012年以来,该实验室多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、上海市优秀学生、复旦大学学术之星等荣誉,其中张俊文、陶理、王一光、施剑阳等蝉联通信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荣誉;李欣颖、王一光、王源泉等获王大珩光学奖;张俊文获得2016年马可尼青年科学家奖(全球仅4名)。
看了这么多优秀的导学团队,你们团队是不是也同样优秀呢?
为发挥导学团队的育人功能,促进导学关系和谐,培养良好的学风、养成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的习惯,充分展示优秀导学团队的风采,促进优秀导学团队的交流,十佳“三好”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已经启动啦~~
参评对象
在人才培养、导学团队管理、导学关系促进、团队文化建设传承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导学团队。
要求:
①参评导学团队的导师为复旦大学全职教师,研究生为在校的全日制研究生;
②导师和研究生均无违规违纪和安全责任事故记录;
③导师和研究生须形成真正的指导、合作和互助关系;
④参评导学团队应在研究生学术研究、人才培养、导学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所建树。
“三好”标准:
1. 学术研究好:导学团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,取得高水平的成绩;团队的研究瞄准国际一流水平、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;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崇高的科学精神。
2. 人才培养好: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、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;团队管理到位、育人有方,导师在思想引导,职业规划、心理疏导等有较好的经验做法。
3. 文化建设好:导学团队具有和谐的团队氛围,良好的团队文化传承,丰富的团队活动载体;团队成员团结互助,共同进步;团队严格实施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和学术诚信管理规范。
资料来源:复旦ILab微信号
鸣谢:材料科学系研工组、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工组、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工组
猜你想看: